721可見分光光度計是實驗室定量分析的基礎設備,其測量精度直接影響實驗數據可靠性。定期校準能修正儀器漂移、光路偏差等問題,而科學的校準方法是保障精度的關鍵,以下從校準周期與具體方法兩方面展開說明。?
校準周期需結合使用頻率與場景確定。依據《JJG 178-2007紫外、可見、近紅外分光光度計檢定規程》,常規使用場景下(每周使用3-5次),
721可見分光光度計需每12個月進行一次全面校準;若用于高頻率檢測(每日使用或連續運行),或處于高溫、高濕(濕度>75%)、多塵環境,校準周期應縮短至6個月;若設備出現異常(如讀數波動大、基線漂移嚴重),或經過維修(如更換光源、光電管),需立即停機校準,不可繼續使用。此外,每次重要實驗前,建議進行簡易校準(如基線校準),確保儀器處于正常狀態。?
校準方法需按步驟規范操作,核心圍繞“基線、波長、吸光度”三大指標。?
第一步是基線校準,這是基礎前提。開機預熱30分鐘(待光源與電路穩定),將波長調至550nm(可見光中間波段),放入空白對照液(如蒸餾水,需與待測液溶劑一致),調節“0%T”(透光率)旋鈕使讀數為0,再調節“100%T”旋鈕使讀數為100%;隨后在200-800nm波長范圍內,每隔50nm重復上述操作,確保全波段基線平直(透光率偏差≤±0.5%),若某波段偏差過大,需檢查比色皿是否潔凈、光路是否有遮擋。?
第二步是波長準確度校準,關鍵在于修正波長偏差。采用標準濾光片(如重鉻酸鉀溶液,在440nm、530nm、575nm處有特征吸收峰),將波長從低到高緩慢調節至特征峰理論值,記錄實際吸收峰值對應的波長,計算偏差:若偏差≤±2nm,符合要求;若偏差超范圍,需打開儀器蓋板,微調波長調節螺桿(順時針波長增大,逆時針減小),反復校準至偏差達標。?
第三步是吸光度準確度校準,保障定量分析精度。使用已知濃度的標準溶液(如0.02mol/L重鉻酸鉀硫酸溶液,在350nm處吸光度為0.535),放入比色皿后讀取吸光度值,與理論值對比,相對誤差需≤±2%;同時進行重復性校準:連續測量同一標準溶液5次,吸光度較大值與較小值之差≤0.005,若重復性差,需檢查比色皿配對性(將4個比色皿裝入空白液,吸光度差值應≤0.002,不合格者剔除)。?
校準完成后,需填寫校準記錄(包括日期、校準人員、各指標偏差、調整措施),并粘貼校準合格標簽。若校準后仍不達標,需聯系專業維修人員,不可自行拆解核心部件(如單色器、光電倍增管)。遵循規范的校準周期與方法,能讓721可見分光光度計長期保持±0.5%的吸光度精度,為生化、環保、食品等領域的定量分析提供可靠數據支撐。